遵义钛业上市反思 忽视市场规律盲目扩产海绵钛
2013-1-24
有接近遵义钛业的人表示,遵义钛业上市失败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也并非偶发性事件,随着我国股市不过发展,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也更加严格。遵义钛业未能上市成功也是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发展规划不明晰所致。遵义钛业在前几年就忽视市场规律,盲目的生产产能过剩的初级海绵钛产品,与一些中小企业在低端领域厮杀,而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海绵钛全产业链上去,导致了它现在的入不敷出,最后上市失败。
贵州省是我们最大的海绵钛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海绵钛产地。当地有着丰富的海绵钛资源,遵义钛业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企。在几年前凭借海绵钛价格较高的时候,遵义钛业凭借较少的海绵钛产量仍然可以实现每年6亿的利润,而2012年,遵义钛业的利润已经降到了500万元,而遵义钛业外债已经高达十几亿。对于一个大型国企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说不过去的。
据亚洲金属网了解,遵义钛业在最初只是一个年产5000吨海绵钛的企业,但是经过2005年到2007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年产2.5万吨,而当时全国全年海绵钛需求也并不多。据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遵义钛业谋求上市也是为了募集资金,再新建一个年产1万吨的海绵钛项目。
在海绵钛快速发展的这些年,海绵钛价格也经历了大幅的走高和回落,海绵状在过去几年最高的时候能达到25万元/吨,而最低的时候才5万元一吨。就是在全国海绵钛产量已经严重过剩的时候,遵义钛业仍在谋求做大产量,而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遵义钛业并没有规划要做全产业链,而还是把主要精力停留在初级海绵钛产品的生产上,对于全产业链和高端海绵钛领域的研发和投入都较少。
海绵钛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从最初的两三家到14家,从最初的年产3万吨到12.85万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最后导致了企业利润都出现大减。这个时候,有些企业开始考虑做中高端产业链,自身消化海绵钛然后生产有更多市场需求的钛材和钛合金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有些依然沿袭过去的老路,最后亏损甚至退出市场。
攀钢钒钛也是国内一家规模很大的海绵钛企业,它的发展之路遵义钛业可以学习学习。
去年年末,贵州省重新规划了当地的钛产业发展之路,决心打造全产业链的核心钛产业园,遵义钛业能否抓住此次机会,摆脱过去那种臃肿落后的观念,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新腾飞?值得每一个遵义钛业管理层的思考。
- 遵义钛业上市反思 忽视市场规律盲目扩产海绵钛
- 2012年我国海绵钛产量为109000吨
- 2012年海绵钛产量同比增长较快原因分析
- 遵义钛业当初申请上市是为了融资扩建海绵钛项目
- 遵义钛业应该从上市失败中反思什么
- “中国钛都”将会花落谁家
- 攀钢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完整钛产业链的企业
- 遵义钛业上市失败源于业务过于单一
- 今年海绵钛最低价格将会出现在上半年
- 海绵钛厂家惜售心态浓厚
- 攀钢钒钛富钛料中试线向连续稳定运行迈出新步伐
- 攀钢海绵钛项目实现全流程贯通
- 遵义钛业无奈成首家撤回IPO公司
- 遵义钛业“主动撤单”实为无奈
- 是什么断了遵义钛业上市梦
- 海绵钛这个冬天还会火吗
- 海绵钛商家面临价格危机
- 海绵钛行情走弱 贸易商报价混乱
- 2012年海绵钛价格震荡较为厉害
- 今年将是海绵钛行业进行转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