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精矿进口引发的产业格局的思索
发布时间:2010-12-01
“谁的资源自给率高,谁的抗风险能力就更强。”某券商有色金属行业研究员表示,国际供应商提供的铜精矿价格是以基准的3个月期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扣除加工费后得到,加工费的降低意味着国内铜冶炼厂商的进口价格整体提高。国内拥有矿山资源、铜精矿自给率高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和调整空间,而那些高度依赖进口铜精矿的冶炼、加工企业会变得很被动。
国内资源量低的现实无从改观,而建设铜冶炼厂的时间周期比矿山开发建设周期要短得多,这就导致国内冶炼产能增速过高。“资源自给率较低导致国内大型企业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 语权和支配权,渐渐沦为国际铜矿巨头的代理加工基地,也会危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手中根本没有矿山资源、生产规模又偏小的国内中小冶炼商来说,加工费降低、铜精矿价格上涨更是一个坏消息,这将决定它们的生死存亡。“除了破产和寻求收购,中小冶炼企业几乎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
另外,中方认为,由于铜价一路走高,国际供应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继续在冶炼厂商微薄的利润中算计实在“太不厚道”。至于废除PP条款则被中方认为不符合行业惯例。一位人士向记者这样表述他的态度,“如果国际矿业巨头执意剥夺中国铜精矿冶炼企业微薄的利润,中国企业会采取联合限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