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行业转型突破口在哪?


2013-5-14

     在昨日的国务院日常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腾出更多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联想到前段时间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高层领导已经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结构转型上来,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面。可以看出,新一届领导层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容忍度已经到了尽头。他们不再希望继续通过大规模盲目投资来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前行,因为那样是危险的。现在像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纺织等行业因为产能过剩而出现大幅乃至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屡屡出现就是很好的说明。

     这也是为何上述行业从进入2013年就翘首期盼的政府出台刺激政策来助力这些行业走出寒冬的想法落空了。

     然而,国内产能过剩行业该如何转型确实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直接借用市场经济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国家的模式,因为我们市场经济程度并不高;但是我们也要告别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下政府这只手起主要作用的调控模式。

     为何我们不能直接借用市场的手段呢?让我们回头看看这些过剩行业都是什么类型的行业。

     钢铁,这个从2011年底就开始全面亏损的行业,在2012年彻底进入寒冬。据业内专家透露,2012年全行业亏损超过300亿元,去年十大亏损企业中,钢铁企业就有5家。像鞍钢、马钢、华菱钢铁和安阳钢铁亏损都超过20亿元。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些亏损大户都是什么单位?都是国企或者国有控股企业。

     同样,在有色金属行业,中2012年亏损82亿元,五矿发展也亏损3.5亿元。其他一些主要有色金属企业净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如以海绵为主营业务的遵义钛业去年亏损近一亿元,宝鸡钛业去年净利润下滑超8成。而同样具备产能过剩的镍行业,也因为价格下滑,致使上市企业净利润下滑较为严重。

     对于化工和水泥行业笔者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观察亏损较多的企业来看,也多是国企或者国有控股企业。

     所以,综合来看,产能过剩的行业,均有国企的影子,而且也是它们在主导着产能过剩。它们即使连续多年亏损上百亿,也一样不会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或者管理调整。因为亏的不是自己的钱。这个时候你用市场手段去调节也对它们无济于事。

     钢铁行业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行业兼并重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但是一直只是喊口号,而无实际的行动。不过当时这么喊主要还是想做强国内的钢铁企业,让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这么多年下来,不仅没有转变成钢铁强国,还促成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现在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在亏损了。而且更为尴尬的是,由于过去几年国内钢铁产能的快速扩张,铁矿石价格也疯狂攀涨,到头来更加剧了国内钢企的亏损局面。

     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和调控的重点,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过去两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措施为何效果都不理想,笔者觉得就因为与这些企业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行业更好的发展必然还是要以市场手段为主,政策调控为辅。但是如何让这些大企业也真正按照市场的路子来走,就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如何使它们自己承担巨额亏损,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这些巨亏企业才是需要解决的,相信这些企业自负盈亏的时候,它们就不得不面对市场进行改革了。

     当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违规建设项目也将严厉整治。另一方面,通过能耗指标、环保核查标准、银行信贷、问责制等提高行业门槛这些政策调控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当前海绵钛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了,可是国内仍有几个地方在上马年产能在1万吨以上的新项目就是一种错误的决策。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从而防止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化解产能过剩,一方面政府要放弃过去那种追求政绩和高增长的错误指导思想,同时也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另一方面以市场手段优胜劣汰,防止那些尽管亏损严重,而仍继续盲目扩张新项目的行为发生(如当前铝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了,而中铝今年仍有新项目获得审批上马)。

     当然政府调控的手段如尽快改变依靠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转向更积极推动完善市场机制和减少政府干预,当务之急是严格市场准入,推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联动也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