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行业对镁需求将持续增长
----专访赵刚
总经理
神木市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
总经理
神木市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
神木市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始建于2004年6月,位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锦界工业园区,现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公司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已建成年产2万吨金属镁、160万吨兰炭、16万吨煤焦油生产线,以及2000吨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和1×30MW技改余能发电项目。主要产品包括兰炭、焦油、金属镁、镁合金(锭、棒)、暖气片、单车轮毂、电动车轮毂、家电配件、汽车配件等多个系列,产品质量已通过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亚洲金属网:赵总您好!欢迎参加亚洲金属网专访栏目。请您首先介绍一下贵公司的主要构成及主营业务。
赵总:感谢亚洲金属网的采访。东风金属是一家集镁矿资源开发、镁冶炼、镁合金深加工及循环经济产业链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原镁生产、镁合金压铸件制造、型材加工及再生镁回收利用,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3C电子等领域。公司始终以“绿色制造”为核心,通过自备电力系统和资源循环利用,打造低成本、低碳化的产业模式。目前,公司产品体系已涵盖兰炭、焦油、金属镁、镁合金(锭、棒)、暖气片、单车轮毂、电动车轮毂、家电配件及汽车配件等多个类别,并通过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阶段,东风金属正积极推进二期1×30MW余能发电项目,以及年产5万吨高端型材挤压、锻造镁合金产品及交通装备轻量化项目建设。公司最终将形成以焦炉煤气生产金属镁,以富余煤气和余热发电,再以兰炭及煤气发电力冶炼硅铁,并以硅铁作为还原剂,通过自发电力及煤气冶炼金属镁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利用镁渣生产免烧砖及水泥,并以自产金属镁及电力生产镁合金、压铸件和型材,实现能源与资源的高效闭环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亚洲金属网:进入2025年第四季度,您如何看待镁价走势及市场供需情况?
赵总:进入第四季度,随着行业开工率提升,部分镁厂陆续恢复生产,市场供应端预计将有约7%的增量,整体供应相对充足。从需求端来看,国内市场在新能源汽车及两轮车领域的带动下,展现出一定的结构性亮点。然而,海外市场受全球经济低迷及高库存影响,需求复苏乏力。同时,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镁产品出口及应用带来挑战。预计短期内市场将呈现“内强外弱”的格局。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通常进入第四季度煤炭价格走高,而兰炭市场销售不畅、价格倒挂现象可能加剧。综合来看,第四季度主流镁锭价格或将在16,000–17,000元/吨出厂现金的区间内震荡运行。
亚洲金属网:2025年以来,镁铝价差明显扩大。镁产品凭借价格与性能优势,在下游应用端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赵总:进入2025年后,镁铝价差长期维持在约2,000元/吨的水平。凭借突出的性价比与轻量化优势,镁合金产品正逐步从“潜力材料”转变为新能源汽车和电动两轮车等行业的现实选择。这一趋势对镁产业形成了明显的提振。从市场表现来看,常规镁合金加工费的提升及合金现货供应趋紧,都充分体现了下游需求的增长势头。
亚洲金属网:在镁深加工及“镁代铝”应用推进过程中,贵司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赵总:在当前镁铝价差扩大背景下,我们正积极把握“镁代铝”的发展窗口期,但确实也面临一些技术与市场层面的挑战。一是材料性能方面,需持续攻关高强韧镁合金的研发,改善耐腐蚀性短板,以实现汽车电池托盘、电子壳体等领域对铝材的有效替代。二是产业协同方面,我们正与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联合开发轻量化部件,镁合金汽车零部件是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的方向。然而,由于整体经济环境偏弱,汽车销量未达预期,虽然镁合金部件使用比例有所提升,但总用量增长仍受一定限制。
亚洲金属网:东风金属以金属镁及自发电力为基础,打造了镁合金、压铸件、型材等循环经济模式。目前该模式的推进及经济效益如何?
赵总:我们的循环经济体系已初步显现成效。能源方面,我们的自备电厂使电力成本降低约20%,结合废镁回收利用,综合生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下降15%–20%。经济效益方面,2024年公司镁合金深加工板块毛利率同比提升约5%,压铸件订单量增长约30%。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再生镁产能,进一步巩固成本与竞争优势。
亚洲金属网:新能源汽车是镁产品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您如何看待镁在汽车部件中的应用前景?
赵总:镁产品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第一是结构件,如车门骨架、座椅支架等,可实现30%–40%的减重;第二是三电系统,包括电池包外壳、电机壳体,目前已通过多家车企测试验证;第三是底盘件,如转向节、轮毂等试验产品性能已达标,预计2026年有望实现量产。随着车企对轻量化的需求加速释放,预计未来五年汽车用镁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5%。
亚洲金属网:请您介绍一下东风金属镁在国内外市场的布局及后续发展重点。
赵总:目前公司业务仍以国内市场为主。未来,我们将逐步拓展海外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市场格局,以更好地应对全球竞争。高端型材挤压、锻造镁合金及交通装备轻量化项目仍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方向。